Loading
佛學園地 > 教言開示

安住當下

2013-10-21

 

上師:創古度母寺 堪布曲尼

時間:102.05.29

藏譯中:法炬師

今天能夠有機會到我的根本上師創古仁波切的中心和你們見面,我感到非常的高興,首先問候各位吉祥如意,並感謝各位能來參加。在台灣,佛法中心相當的多,而且來到台灣的師長也非常的多,這些師長來到台灣之後就是講經說法、灌頂、口傳等,可見台灣的佛法中心都很興旺,我在二十年前就來過台灣,所以今天不是第一次來,二十年前來台時,就發現台灣人很和善而且對佛法有著強烈的信仰心,我覺得這點是非常難能可貴。

我們現在所獲得的這個人身是具足八無暇(注1)、十圓滿(注2)的人身,這人身不是一般的人身,可稱為「人身寶」,我們能夠得到人身而且又能值遇佛法,遇到好的上師,並且有機緣能學習,佛陀出世在這世間傳的法距今已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留下來的佛法可以說對後世的人有非常大的利益,並且有為數眾多非常傑出祖師們,他們追隨佛法修行而獲得成就,我們現在也是一樣追隨著佛法,隨著佛而修行,所以我們能夠值遇到佛法,又能遇到好的善知識、好的師長,又能夠到佛法的中心來學習、修行,可以說大家都具有很好的善緣。
雖然我們很遺憾無法親見到佛陀,但我們也不要覺得難過,至少我們已經值遇到佛陀所傳下來的法教,佛陀所傳下來的法,只要我們肯好好的學習、修行,一定可以從輪迴的痛苦中解脫。想想我們也是蠻幸運的,因為即便親眼見到了佛陀,如果是一位心續中充滿罪惡的人,即使親眼見到佛陀,也不見得能夠得度,不見得能夠脫離生死輪迴,可是我們能夠依著佛所傳下的法,我們就不難從輪迴當中解脫出來,佛陀所傳下來的法分為顯、密二種,這二種法教流傳至今都未曾間斷過,我們現在能夠值遇到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所流下來的法,都是依於誰的功勞或誰的恩惠而能夠聽聞的呢?這都是依於上師的關係,我們才能到現在還可以聽聞到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所傳的法,所以我們應該要很感恩上師的恩澤,所謂的上師並不只有指今世的上師而已,以噶舉派而言,是指噶舉派所有的傳承上師從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噶瑪巴等乃至到現在的創古仁波切整個傳承,上師的傳承都未曾間斷過,我們就是因為依於過去上師恩澤的關係,所以現在才有這樣子的機緣聽聞到二千五百年前佛所傳的法。


    在皈依的時候,如果是以密咒乘而言,首先要皈依上師之後才皈依佛、法、僧,為何一開始要先皈依上師呢?因為佛所傳下來的精華殊勝的法能夠使得修行的人息除一切痛苦,而能息除一切痛苦的精華是什麼呢?就是顯、密二種法,而可以為我們開示顯、密二法之道的上師,我們要皈依他,這個原因在這裡,第一點我們皈依他,然後皈依佛:就是皈依我們的導師:為我們開示引導這條道的導師;皈依法:就是因為藉由佛法能夠使我們真正斷除一切煩惱、脫離輪迴痛苦,所以我們要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他們為我們修行的助伴。我們在念皈依的詞句時應該要去思維這些意思。如果對皈依的意思不了解的話應該要去詢問,就好像我們要去某個地方,不知該如何走時,我們就應該去問路的意思,所以皈依三寶(佛、法、僧)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不論當我們要修法、修本尊法或者參加法會,首先的皈依是很重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至今依然流轉在輪迴當中,唯一能夠將我們從輪迴當中救度出去的就是上師及三寶。

  我們既然都是大乘行者,大乘的隨行者,發心是極為重要,不論我們做任何的善行都應該為了眾生發心以菩提心攝持而做,意思也就是說不可以只為了一己之私而做,應該為了無量無邊有情眾生而做,要知道他們也和自己一樣希望能夠離苦得樂,可是確不知道如何能承辦樂,如何遠離痛苦。不論你在做任何修行之前都應該先發心,如果你能夠在做任何善行之前都能夠先以菩提心來發心,以菩提心來攝持的話,我們所集聚的善根將永無殆盡,就如同一滴水,如果擺著可能沒多久就乾掉了,可是當這滴水滴到大海裡面,乃至大海還沒乾沽之前我們滴進去的這滴水都不會乾沽掉,所以我們在做任何善行如果只是為了一己之私而修,我們所集聚的善根很快就會殆盡的,如果是為了一切有情而做的話你所集聚的善根是永無殆盡。總之我們要發起清淨的動機,思維修行目的不是獨自一人離苦得樂,而是為了使得虛空一切有情都能離苦得樂的原故,所以來做如此的修行,依照這樣清淨的動機而發心。


  前面大略解說皈依及大乘的發心,接著就正式進入到正行,今天的主題是講解禪修,所以稍微談一談禪修打坐,剛才我們講到的是皈依,皈依的時候是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這幾者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皈依法,依於法我們才能得到解脫,依於法我們才能得到佛的遍知果報,如果沒有依於法的話,即使我們想要獲得安樂、解脫是不可能的。佛陀宣說了八萬四千的法門都是八萬四千煩惱的對治法,當然佛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也無法全部都修的起,也沒有人全部都能修,我們既然沒辦法做到的話,至少應該要了解佛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在哪裡?佛法的精髓是什麼?如果能夠知道的話對我們的修行將帶來能很大的幫助。佛所說的法都是用梵文,經典最初是以巴利文所寫,所以法在巴利文稱為「達瑪」;梵文稱為「達芒」;藏文稱為「確」;中文稱為「法」。藏文的「確」的意思就是改造、改變的意思,那要什麼要被改造、改變呢?就是要改造我們自己的心續,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的心續中一直存在著不好的習氣,而這些習氣是什麼呢?就是煩惱的習氣,貪、瞋、痴、慢、嫉妒,這些也被稱為五毒,而這些煩惱的根本是什麼?就是無明,依於無明我們就會去造業,造了業之後我們就會去受苦,所以這些都要加以的改變、改造自己的心相續,應如何改造呢?例如:以前貪慾很大我們就把它改小;或者是瞋恚心很大把它改小;愚痴很大就讓自己的智慧增加讓愚痴變小;嫉妒心很大就把它改變成隨喜的心;或者慢心很大就把它改為謙卑的心、少欲知足的心,改變的方法就稱為法,所以法就是改變、改造自己心相續的意思。
  說到要去改變或改造是很容易,但真正要去實踐卻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已經很習慣,例如貪慾很大的一下要把貪慾的心變小,說實在是很困難的;或者脾氣很大或瞋恚很大一下子改成沒有脾氣、改成悲心也是很困難的;慢心很大一下子要把它改為少欲知足謙卑這也是蠻困難的;嫉妒很大很強一下子要改成不嫉妒且要去隨喜他人這也是很困難。為什麼都會這麼的困難,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當中已經非常習慣且串習這些惡的習氣,所以一下子要把它改成好的習氣是很困難的,我們以前都沒好好的去薰習好的那一面,所以要改造說是容易,做起來確是困難重重,即時是很困難的,但不是不可能改過來的,為什麼?因為我們人的本性都是好的,這些本性就是在我們心續中的如來藏,是一個種子,我們心續中的五毒、煩惱都只是暫時性的,這些是可以被去除,為什麼呢?因為佛的心和我們的心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佛的心續中有如來藏,我們的心續中也有如來藏,所以只要將我們心續中的如來藏發揚光大也會如同佛的心,所以把我們的心改為慈心、悲心、菩提心、增善意樂等這些善良的心。 所以從古至今這些祖師學智者還有上師們,已經開示了許多的方法,有些人是依於顯教的法,自己努力精進,到最後有所改變;有一些人依於密咒法而修行,在自己心中生起慈悲心、空行證見等;那也有一些人是依於他的本尊修行,到最後了悟了自己本來的心性,因此種得解脫的果報。所以可以改變自己的心相續的方法有非常的多,如來藏不會因人種或男女老少之間有所差別,心續中的如來藏全部都是一樣,心的五毒煩惱都可以轉化成五智。
   想要得到解脫,不一定就要出家的男眾或阿尼女眾才行,不要這樣子認為,修行未必要出家。如果是依照我們噶舉派的祖師他們的修行,往往會有三個比喻來說明,第一個比喻,馬爾巴是如同農夫一樣,他有田要耕種,有妻子、子女,有房子,他也做了很多農事,由於他好好的修持如來藏,到後來他得到解脫的果報;第二個例子,就例如密勒日巴,他不像個在家眾也不像個出家眾,不像在家眾是指他沒妻兒也沒耕種這樣子,他只是一個人在深山野林,或者是在屍陀林當中修行,他之前可以說是一位惡業滿貫的大壞蛋,做很多的壞事,可是後來他因為依止了馬爾巴,他升起了很大的懊悔心,並隨著馬爾巴的教誨去修行,到最後他就成就了大手印,他一向都獨自一人居住在深山野林當中,少欲之足進修行最後成就了大手印,所以這是第二個例子;第三個例子就是岡波巴,他不是在家眾他是出家眾的身份,他一直住在寺院裡面,在寺院裡面教書、傳法及傳授戒這樣子,到最後他也得到解脫的果報。這些例子意思是說,我們要修行並不是在於身份,因此修行的身份或者說修行之道有這三種,只要我們可以好好的將心續中的如來藏讓它發揚光大的話,你就必然可以證得解脫果報。
  所以說,法是可以改變我們煩惱的,法的精華所在是什麼,這個我們應該要知道,如果你要向別人講說佛法的精髓是什麼,你可以用二點來解釋,一個是見解,一個是行持,見解就是緣起見或稱為空性見,行持是什麼?是無害心,不去傷害他人的無害心,就這二點,緣起見、無害心就是佛法的精華,當你要為別人解說何謂佛法的時候,你就可以用這二點來解說,也可以說整個佛法都涵蓋在裡面了。佛法的精髓就是緣起見跟無害心。當我們想要改變貪瞋痴等這些煩惱,如果我們用對治法來對治的時候,可能短暫之間會讓我們的貪變少,瞋恚變小,可能這樣子而已。如果談到要從中斬斷貪瞋痴等這些煩惱的話,那就必需首先知道什麼是貪的本質、什麼是瞋的本質、什麼是嫉妒的本質,對這些必需要瞭解,瞭解之後才能從根將它斬斷,但要如何將它斬斷呢?除了瞭解它的本質之外,就是要有緣起的見解和空性見解,一但你能具足緣起性空這樣的見解,要從根斬斷這些煩惱並不是一件難事,所以如果要真的從根斬斷完全斷除貪瞋痴等這些煩惱,一定要了悟貪瞋痴這些煩惱它的自性與本質才可以,倘若對此不了解,只會一昧的將貪瞋痴等壓抑住,譬如說貪生起時你就想辦法把它壓抑住,起瞋時就想辦法把它壓住,然後修忍辱,雖然修忍辱可以暫時的把它壓抑住,可是當你忍了一天、二天、好幾天,對方愈來愈惡劣的時候,你可能有一天就忍不住了,你所發起來的瞋恚可能比以前還要更強了,強到跟對方打架,所以了悟這些煩惱的自性是極為重要的,應該要了知一切諸法它的自性是空的,一切諸法都是緣起的,緣起性空這是最究竟之道,這也正是我們說的真正智慧真正的佛道。

    如果僅有禮拜做供養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因為我們要內自省:所有的這些煩惱及我們想要得到解脫的佛果,所有這些都是心的工作,既然是心的工作我們就用心來做,如果要用心來做,我們必需讓我們的心處在禪定的狀態中才能開展心的工作,才能用心去了悟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才說只有用嘴巴說或者只有用身體去做是不可能了悟的,必需要靠你的心用你的心去觀,當我們用心去觀的時候,必需要進入到禪定或奢摩他(注3)“止”這種狀態之下才能用心去觀,所以要了悟空性,了悟這一切煩惱的自性就一定要修禪定。

  我們佛教徒又稱為內道者,意思也就是說身為佛教徒該做的工作是往內自觀,就是內觀不是往外觀,往內看不是往外看,前面說到,我們要修的是心的工作,說到心人人都有心,只是人人的心都不相同,有的人心,貪比較強;有的人心,瞋比較強;有的人我慢嫉妒的心比較強,例如同樣一對父母所生的三個小孩,可能這三個小孩的心都完全不一樣,也許某個小孩他的貪心比較大,另外一個瞋心比較大,另外一個他的慈悲心比較大。而自己的心只有自己知道,別人都不知道,我們也無法知道別人的心,除非是登地的菩薩、初地或二地的菩薩因為已經有了他心通,所以他人的心是怎麼樣呢?菩薩就會一目了然,可是我們是初機者,他心通不可能有,所以他人的心是怎麼樣是無法得知,既然我們都是初機者沒有他心通,我們能做的就是看自己的心,既然要自我反觀自心就必需修禪定,才能看清自己的心。那要修禪定需要到某個安靜寧靜的地方,例如佛堂,佛堂就是一個很安靜寧靜的地方,你到了這個地方你的心就自然的放鬆,比較不會胡思亂想,尤其可以在佛像之前來做禪定,總之要做禪定的話必需要到一個比軟能夠讓你放鬆,而且是一個寧靜的地方才能開始修禪定。既然要修禪定有二個工作要做,第一個就是身體的工作,第二個是心的工作,先講身體的工作,身體的工作就是像
  首先第一個,就是以各種有所依的方式來專注,讓你的心專注,如何依照這些禪修的一些方法來修,他們會講你可以在你的面前擺某個東西,在你面前眼睛垂視看的到的地方擺個某個東西,譬如擺一塊石頭、木頭或者說一本經、法本都可以,對於一個在初學禪定的人,在自己面前不要擺一些五顏十色之物,最好是很單純的一種顏色,例如說一塊白色的布,有的人會覺得白色的布看久了很傷眼睛,所以改為黑色的布,在黑色布的中間再擺一個白色的東西,例如擺一顆白色的石頭,之後用你的眼睛一直注視面前的東西,然後心裡面不要胡思亂想,讓你的心完全專注在你的面前所擺的物品;也有人說在自己的面前擺一塊石頭實在是沒意思,因為我們自己是佛教徒然所以應該擺一尊佛像,譬如說釋尊的佛像,如果能依於這尊佛像而使心安住下來,一方面也可以對佛產生信仰心,所以有人說擺一尊佛像讓自己的心完全專注在佛像上使心不散亂。這是修禪定有所依的專心方式之一,若你用這種方式修禪定的時候,你必需要暫時放下你所有一切的工作,譬如家裡面的工作,做禪定時不要去想昨天發生的事、今天發生的事及明天未來可能的事,只要將你的心完全放在你面前這尊佛像,讓你的心整個放鬆,讓你的氣息隨著它自然的進出,也就是自然的呼吸。

    剛才有說就是身體該怎麼做,然後心如何的安住,現在將會講到九種住心,九種住心的方法,對這九種住心的方法有所知道有所瞭了是蠻重要的。

第一個是安住,把你的心安住,也就是讓你的心整個安住在佛像上,第一個心雖然稱為安住,可是心真正安住在佛像上的時間並不長,只有稍為的安住而已,就好像一隻螥蠅一樣,螥蠅牠飛到花朵上面之後,牠可能是一下停一下飛來飛去這樣子,剛開始我們的心要安住在佛像的時候也是一樣,稍微安住一下馬上又不見了,安住一下馬上就不見了,為何我們的心會這個樣子呢?就是因為我們從過去以來呢,我們一直處於妄念紛飛的關係,我們一直沒有把自己的心把持住的關係。

第二個住心是續住,就是說你的心在剛開始的時候只能像螥蠅一樣稍微停一下稍微停一下在這個花上面,為什麼這螥蠅會只有這樣子而已,因為牠擔心旁邊可能有人會來打牠,所以牠只能稍微停在花上而已,可是人都走開了,這下牠也就放心了以為沒有人會來打牠了,牠就會稍微停久一點在那個花上,所以第二個住心的時間會比第一個住心的時間稍微長一點。

第三個住心再續住的意思,更進一步的安住,一樣用那個比喻,譬如說螥蠅牠已經比較放心了,停留在花上的時間比較久一點點了,牠停的更久一點,然後牠就開始要吸取花蜜了,牠停的更久一點可是牠又有點擔心,所以心它還是飛走,飛走之後過一會牠又會飛回來,意思也就是說你的心雖然能夠比較持續安住在對境上就是佛像上,可是心還是會散亂出去,散亂出去之後心又會自己想起來剛才心沒有安住在佛像上,現在散亂出去又把心給拉回來了安住在佛像上。

第四個住心是近住,第四個住心和第二個住心有點類似,也就是心安住的時間更拉長一點。第五個住心稱為調伏,心偶爾還是會被妄念所分散,心偶爾會升起我不想修我懶的修的心,我想出去走一走會升起這樣的妄念過,可是又會想到以前諸佛菩薩他們也都是做過禪修了悟空性因此才能夠獲得這種解脫佛果,能斷除一切並獲得一切的安樂,這個時候就會想起奢摩地的種種功德,再一次對於禪修升起好躍的心。

第六個住心就是由想起憶念煩惱的種種過患,而讓心更調伏更進調伏,我們知道煩惱的過患實在是很多,世間的戰亂不斷都是因為煩惱的關係,若是一個家庭來說,父母也會因為煩惱的關係,父母離異小孩不孝這一些,小孩也有因為貪慾的關係不孝父母,或者因為貪的關係,他後來娶的妻子對父母不孝,可以說在這三有輪迴當中所有的有情都被煩惱搞的團團轉,是蠻奇怪的一件事,可以看到有很多父母自己省吃儉用,好吃的捨不得吃都給小孩,好的衣服也捨不得穿給小孩,錢也捨不得用給小孩用,可是等他長大之後,可能也是隨著煩惱的關係,對父母根本就不孝順,父母的話也都不聽了,因此造成了很多很多的這些困擾,等這子女長大之後,他娶妻生子,所生的小孩可能也一樣會不孝順,子女生了小孩之後他應該對他本身小孩的疼愛程度已經大到不如對他父母對他的疼愛的程度,所以這也就是導致這小孩不孝順父母的這種情形,這也可以說都是由貪這種煩惱所引起的。

又例如講到瞋這個過患,有的人在他心情好脾氣好旳時候,看起來一付慈眉善眼,好像非常和善的一個人,可是他一但生氣起來,就可以發現到,他整個人都變了,整個臉都漲紅,整個眼睛睜的大大紅紅的,然後就不啦不啦(咒罵聲)…整個人的慈眉善眼的樣子都變了,這就是瞋所帶來的,起瞋的話會導致自己或者他人都非常的不快樂。相同的,我慢一樣的會引起很大的過患,有一些人一向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別人說的都不對的,只有認為自己才是好,別人都不是好,如果有這種強烈的貢高我慢的心的話,那功德是不可能從他的心續中升起來的,應該說我慢高山風水不流,我慢高山的風與水是不可能停留在那上面的,嫉妒也是一樣的,嫉妒也是會帶來很多的過患,所謂的嫉妒就是看不得他人好,心中升起無法容忍他人好的這種心稱為嫉妒,甚至由嫉妒容易引發出競爭的心,例如說今天看到他拿好的東西來供養,心裡面就不舒服了,想說我明天還可以拿比他更好的東西來供養,這種就是由嫉妒心所發起的,這些都是煩惱所帶來的過患。第六個住心就是你要憶念煩惱的過患而住心。剛才講到第五個住心,就是由想起奢摩地的功德而心安住,第六個住心就是由憶念想起煩惱的過患而住心,第七個住心就是心處在一種非常寂靜的這種狀態當中而住心,所以第七個住心就稱為寂靜。第八個住心就稱為應該是一心抓住,就是沒有任何的妄念。第九個住心就是心已盡信的時候,在那個時候自己的心完全有自主權了,在自己是妄念力量比較大,自己自主權比較小,到第九住心的時候是完全可以掌控,如果到了第九住心的時候自己的心完全可以自主了自己掌控了,在第九住心之前,自己的心和煩惱一直在戰爭,到了第九住心可以說整個可以戰勝煩惱,就真正的得到了奢摩他得到止,有的人可以安住在這種非常寧靜寂靜的這種禪定當中,這個止奢摩他的當中,達到一個小時二個三、四個小時都有,特別有的人可以一入定就幾天。

  堪布剛才有說,要禪定身的工作和心的工作,剛才講到身的工作又分為依於有所依的專注方式,一個是依於無所依的專注方式,到此為止已經將依於有所依的專注方式講解完畢。首先要做好的基礎就是先把有所依的心專注的這個基礎先打好,然後再用無所依這種專注的方式而修,用這種方式修的時候要自我觀自己的心,自己往內觀自己的心,在自己往內觀自心的時候,其實只是一心專注自己的心而已,在這時候要思惟一切自己能見到的房子任何一切事物都是心的化現,要對這點有所了解,首先必需經過聞思的階段,因為禪定是修的階段,那真正在修之前要先聞思,經過聞思你才能知道那個意思,譬如說一切諸法都是無自性的,這個是什麼意思必需要透過聞思,你才能夠知道什麼叫諸法無自性,現在是到了修的階段,以前在聞思的時候上師曾經說過,諸法都是空性、諸法都是無自性,岡波巴也說過這樣子的話,以前都是只有想而已沒有實際去修,又如心經裡面也有講到眼也是空的耳也是空的鼻也是空的都這樣子說,那些都是在聞思的階段要去了解的,到修的時候就是實際去觀岡波巴以及心經所說的那些意思。

    我們所見的一切諸法其實都是由我們心所去假立的,既然一切法都是由心去假立的話,那麼心到底是什麼?心到底在哪裡?這個時候就是要開始去找這個心到底在哪裡,有些是假立諸法,能夠假立諸法的心在哪裡,就是我們要去找的,在哪邊找?在身的裡面找或者是身的外面找,或者說在身上各各地方去找自己的心,但實際上你要找這個心根本找不到這個心在哪裡,可是心確明明有啊,為什麼,因為我們就明明有感覺,可是雖然有感覺確是找不到,所以才在說當在修這個無所依的這種修持的方式的時候,以無所依的方式來讓自己的心專注的時候,這種找心觀你的心在何處的這種修持的方式是最究竟的。所以說一切諸法都是由我們的心所假立的,用個例子來說可能會比較聽的懂,例如說西藏奶茶,西藏奶茶對西藏人而言簡直是美味非常的好喝,可以在一天裡面喝了五、六、七、八次的這種西藏奶茶,他們覺得西藏奶茶是最好喝,如果說照西藏人的想法喝西藏奶茶,它的本質真的是好喝的話,那把西藏奶茶拿給我們漢人喝或是拿給外國人喝他們也應該要覺得好喝才對,可是其實並不是如此,把這西藏奶茶拿給外國人喝或者漢人喝可能他們都要吐了,他們會覺得無法嚥下去,這就表示說西藏奶茶好喝那只是西藏人的心把它假立為好喝的。

  我們要了解緣起的道理,堪布說創古仁波切在開示大手印的時候都喜歡用二根香長短不一的香來做比喻,仁波切會問弟子說這根香是長的還是短的,大家會回答是長的,然後又問另外一根香是長的還是短的,大家都說它是短的,然後仁波切掏出第三支香,第三支香比前面二支都還要短,然後仁波切就問了,那剛剛你們說的短的那支它還是短的嗎?不是了,因為有比它更短的;仁波切還會說另外一個比喻,就是彼山和此山,觀於此山稱那座山為彼山,觀於那個山稱這個山為彼山,所以說彼山和此山或者好跟壞、大小、好吃不好吃、長短其實這些都是相互觀而假立的,這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心去假立的,而不是由它本身而存在的。

  所以一切法都是由我們的心所假立的,佛如是宣說,上師也是如是宣說,我們可以確認我們沒有實際去經驗去體悟佛所說的,所以我們必需要怎麼做,我們必需要讓自己沉靜下來自己坐下來好好的去反觀,好好的去思惟佛所說的、上師所說的,讓自己透過聞修升起真正的體悟,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來印證佛所說的確實是真實的,上師所說的確實是真實的,這必需要靠我們自己去實修升起體悟才有可能。

如果你要了悟一切諸法都是由心所假立的這種智慧的話必需要有禪定,如果沒有禪定沒有止的話,當我們要升起思聞一切諸法都是由心假立的時候很快就會被這些妄念所沖走,被妄念所打散了,就沒辦法真正來了悟這空性,可是如果我們有好的這種禪定,我們就容易去了解到貪的本質其實就是空性,瞋的本質是空性,一切諸法的體性一切諸法的本質都是空性的,在那個時候不論任何人對你如何的批評毀謗等,你都不會有任何負面的這種反應,你反而會對他更升起這種慈悲心,或者說你丟掉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東西,或者你所珍愛的某個東西打破了,在那個時候你的心也不會很難過,因為你已經這知其實這些東西都是無常的,它的本質自性都是空的,那個時候即使你丟掉了重要的東西打破了珍愛的東西,你心中也不會有所苦。依於止,依於禪定才能升起智慧去做觀察這是很重要的

  在未了悟空性之前,在未了解何謂空性之前,我們都會覺得空性就好像丟掉東西這樣子就好像沒有了這樣子,其實空和空性是不一樣的,空的那種感覺好像是丟掉的那種感覺,空性並不是那樣子的意思,例如說眼睛可以看到那本書,書我們眼睛可以看到它,那它是不是空,它不是空,它是不是空性,是,它是空性的,我們眼睛可以看的到手可以拿的到它是空性的;意思也就是說,它雖然是空性,它雖然眼睛可以看的到,可是它是沒有自性的,它的自性並不存在的那個意思,仁波切又舉了杯子來說,杯子裡面是不是空的,不是,因為杯子裡面裝滿了水,所以它不是空的,那它是不是空性,是,是空性,它雖然是空性,可是它並不是空,為什麼說它是空性,因為它可以用手拿杯子過來可以用嘴巴來喝裡面的水,表示它的自性是不存在的,其實這杯子裡面的水和這杯子它自性是不存在的,所以自性不存在可是它並不是空,所以要將空和空性二者分開。

    

信眾發問:我們一般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上師,皈依上師是最重要的,今天聽到堪布說皈依法是最重要的,想請問這當中有什麼不一樣?謝謝。

堪布回答:法之所以極為重要是因為上師和佛都是開示解脫道的導師,而法就像藥一樣,例如我們拉肚子去看醫生,醫生給了你藥,然後你就回家很高興,想說我已經去看過醫生了,然後就把藥放在枕頭邊就安心去睡了,睡到明天早上你拉肚子會不會好,答案是不會,雖然說你有看醫生,可是你沒有吃藥,當然你拉肚子生病就不會好,除非你將醫生所開的藥和溫水一起喝,喝了之後你拉肚子才會好;同樣的,佛開示佛法,至於佛所開示的佛法修不修你自己決定,你如果有修的話你就可以獲得解脫佛果,不修的話當然就不行了,所以才說,修持佛法比承事佛還更為重要,佛曾經清楚明瞭的說到,我已為汝開示解脫道解脫的方法,至於能否獲得解脫完全在於你自己,謝謝你的問題。

 

信眾發問:請問空性是否可以翻譯成相對的、變動的和無常的,剛舉例的杯子或者是金銀財寶,手是可以摸到,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是空的,而堪布所說的空性是不是說金銀財寶今天在這裡明天也可能被偷走它是一個無常的是一個變動的是一個相對的意思,因為剛堪布所說的空與空性,我自己聽的理解的不是很清楚,所以想說是否有變通的方法讓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空性的意思。

堪布回答:空性和無常是不一樣的,無常是比較初淺的理解,空性是更深入的理解,所謂的空性是指它的自性不存在,一切都是假立的由心所假立的,剛才說的長短是說,長它並不是由它自性存在的,任何東西都是一樣的,任何東西它的自性都是不存在的,自性不存在也就是說它的自性找不到不可得這就是空性,不是說它丟了就稱為空性,不是的,空就像杯子裡面沒有水,那杯子就是空的,剛才講的長短這些都是了解空性的意理的一個正因,就是稱為緣起的一個正因,要了解空性有很多的正因,永遠都有理由可以去了解空性,就像這杯子要用一和多這個證理去了解,例如說這個杯子之所以被稱為杯子到底是這個手把被稱為杯子,還是這杯子的身體被稱為杯子,還是杯子上面這個藍色的圖案被稱為杯子,還是所有的這些都聚集都合在一起這眾多的聚和體被稱為杯子,就是用這種方式去尋找,另外一個例子來說,例如說剛堪布他舉了手出來問你們說這是不是手,大家一定說那是手沒錯啊,好,那再進一步問,這一根是不是稱為手,大家一定說不是啊,那是拇指,那這根是不是手不是啊,那是食指,那這根是不是手,也不是啊,那是中指,那這根呢,也不是手是無名指,那這根是不是手也不是因為它是小指,那如果說拇指是手的話,那拇指上面這是手,不是啊,那是指甲,那說這一層是手,不是啊,那是皮啊,那往裡面去看,那這是不是手,不是啊那是肉,再往裡面去,那是不是手,也不是那是骨頭,再往裡面去那是骨髓,所以說找不到手,那這個手要怎麼去定義它,就是這一些東西這五隻手指還有所有這些東西所有的一個聚集體,我們把它取一個名字叫做手,這樣可以理解嗎。

  可能自己要多看書多聽然後還要自己有真正的去思惟去修,升起那樣子的經驗,這樣的體悟升起才能真正的理解這方面這當中的意思,如果真的都沒有做的話,要斷除煩惱解脫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我們所皈依的佛,他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經給足了我們自由了,佛說,你們不要因為是我說的你們就完全照做,你們應該要加以觀察,我所說的你們觀察以後覺得好,那你們再來修,不好你們可以丟在一邊,佛說,你們對我所說的法要怎麼去觀察就像在鍊金一樣,提煉金子一樣,就像在提煉金子一樣用這種方式去觀察,如果對佛所說的法用這種態度去觀察審查的話佛一定會很高興的,一點也不會生氣。

 

備註:

注1:八無暇:法王課程《大手印了義炬》第二堂課裡有解釋到(官網裡有)

八無暇:所謂的八無暇,是指這八種情境:

一、毫無間斷地飽嘗著冷熱痛苦的地獄。

二、只有飢渴痛苦折磨的餓鬼。

三、愚癡蒙昧,什麼都不理解、不知道的畜生。

四、佛法興盛的地區稀少,沒有佛法的地方非常之多,生在這種偏僻到連法的聲音都聽不到的蠻夷地方。

五、因為貪著欲樂以及禪定而散亂,因而對於佛法沒有興趣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長壽天。

六、外道,或是對於佛法天生就不喜歡的邪見之人。

七、佛陀沒有降臨的黑暗時劫,連「三寶」這樣的稱呼都沒有的空蕩世間邊地。

八、對世間的言語沒有認知、理解能力,使得心無法趨向佛法的喑啞、愚癡之人。

注2:十圓滿:法王課程《大手印了義炬》第二堂課裡有解釋到(官網裡有)

十圓滿中分為五種自圓滿:

• 獲得八無暇反面的人身珍寶。

• 出生在佛法興盛的中土。

• 眼等五根具足,教導什麼都能明瞭。

• 不遇顛倒邪見,以進入佛門而不造無間罪業。

• 對於三寶生起勝解的信心。

 五種他圓滿:

• 世間一再的生滅,使得佛陀要降生於世間一次都很困難,如今釋迦牟尼佛卻降臨至這世間。

• 辟支佛等即便降臨卻並不說法,而今世尊開示了深廣正法。

• 佛陀的教法沒有壞滅,仍然住世。

• 佛法的追隨者仍然很多。

• 對於看到其他眾生老、病等情況,便發出離心的行者,人們能以慈愛之心給予衣食用具的供養,使行者有著如法的生活而不致貧窮。

注3:奢摩他:梵語「奢摩他」(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譯曰止、寂靜、能滅等。止,即止寂之義,即止息一切雜念的意思。止息諸根惡不善法,能滅一切散亂煩惱故也。攝心住於緣,離散亂也。禪定七名之一。